投資重獨立思考 勿盡信專家之言
2021年8月16日

 

散戶投資者要想投資獲利,就必須努力成為善於分析企業價值的投資者。(黃潤根攝)
散戶投資者要想投資獲利,就必須努力成為善於分析企業價值的投資者。(黃潤根攝)

撰文:周全浩 (筆名:張公道) 前《信報》「走勢縱橫」專欄作者

個人乃獨立人士,無金主需要照顧,評論可清心直說。過去數十年的測市成績尚算可以,此系統善於捕捉大市的中長期走勢;探測轉角市,亦有一定水準;當然有看錯的時候,但不失為誠實的股評。

投資的一條守則為:小心選擇股評,以免損害閣下的財務健康。蓋現時傳媒的免費股評充斥,很多專家寫評論並非基於事實,而是粗略的印象,質素良莠不齊。

茲舉一些在本港股評界知名度高,經常在不同的傳媒寫股評及接受訪問的財經專家作例子。某頂級財經專家,數十年前甫一出道便創下「某氏通道」來測市,目前不少分析者奉他為「大師」。此人撰寫很多專欄推介股份,在文末會申報自己持有哪些股份。心水清的讀者會發現,他至少持股超過150隻!

漁翁撒網式推介相當穩陣

此等股評固然受大眾歡迎,因為散戶喜歡短炒及索取股票號碼(貼士)。如此漁翁撒網式的股份推介,相當穩陣,當中總有一些有錢賺,將來大把例子證明自己選股獨到。

同時,此人經常標榜自己的股票在極低價時吸入,如聲稱於5元時吸入滙控(00005),長揸至今未放⋯⋯給人印象為一位成功的投資大家。

然而,此人持有的過百隻股份,是否每隻都做過嚴肅研究?世間上那會有基金經理持有那麼多隻股份?因為需追蹤股價走勢,整理公司的業績及其他重要公布等,工作量巨大。

手持過百隻股份,要不是他家財萬貫,就是每隻股份的持貨量非常少,如只持有一手。否則難以真正做到長揸。以滙控為例,如持有十萬股,以目前市價44.5元計算,涉資巨大,過去數十年滙控曾多次大升,會有人不先行回吐嗎?在在反映此人為吸引讀者而虛構故事。

另一位手持羅盤在股市四處探測,此人為博士,屬科學型,任何東西都用羅盤作相關性分析(correlation analysis),量度兩個變數的相關系數,但往往兩個變數根本全無直接關係,十分荒謬。其分析常有驚人的結論,令人啼笑皆非。

一直以來,不少散戶受專業人士的銜頭所迷惑,誤以為擁有碩士及博士學位的人就是「專家」,然而此輩往往欠缺學養,只懂依書直說,硬套書上的理論來測市,卻不知理論背後的真正涵義,恍如囫圇吞棗,測市成績怎會理想?

此外,一些股評人為吸引讀者,增加收視率,往往誇誇其談,文過飾非。如某位波浪大師,一年之中有八成時間看錯,只有兩成時間看對,他卻在專欄裏一再重申自己看得對的那段極短時間,看錯的則隻字不提,令人以為他任何時候都看得準。

明眼人當然不會受騙,但很多讀者皆善忘,讓此輩可蒙混過關。類似的現象在其他很多專欄都有出現。另一個常見現象為,很多股評人推介股份,都是於股價炒到熱火朝天時,才叫人買,甚少於股市大散或股價低殘時推薦。

一些股評人需照顧金主利益

一些股評人需照顧客戶(金主)的利益,替某些公司或觀點服務,並非服務讀者,提供客觀的分析或資訊。原因如下:

一、公司要發行新股或批股,大行作為保薦機構,希望唱好造勢有利集資。

二、大戶要派貨,推薦某隻股份,他們經常利用傳媒和一眾專家全面唱好,吸引散戶入市博大堆;此輩則事前趁低吸入,到市場炒到熱烘烘之時不斷滲貨出來。

三、大行的高層為大客戶、圍內的基金或炒房(大行自己的資金作投資的部門)之倉位着想,已經清貨後大力唱淡,企圖踼散股市,以作圖利。

不少分析者做股評時,喜歡引用大行的研究報告,此等報告資料詳盡,一般臚列了評核的公司之背景資料,如營運數據及行業前景等,又有盈利預測及市場估值等資訊,可節省不少做研究的時間。於是大行唱好某股,他們便推介,相反唱淡某股,則叫人勿沾手,恍如傳聲筒。是故一些受追捧的股份縱然升至天頂價,傳媒及一眾專家仍然一面倒唱好。

散戶閱讀股評的目的,是為了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,再作投資決定。然而,近年市況波動,很多股評人都不敢明確說出對後市的看法,是看好還是看淡,取態模棱兩可,含糊其詞,令人摸不着頭腦。本欄則較踏實,看好就說看好,看淡就說看淡,看不通就說看不通,可能對讀者更有用。

(網站:www.facebook.com/larrychchow/www.stocks-energy.com)

 ——節錄自8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